古风网

主页
欢迎古风爱好者
古风网-古风、茶道、汉服文化分享

汉服色彩搭配指南,过这村就没这店了

更新时间:2023-03-18 20:53:58点击:

天青色等烟雨,而我在等你;月色被打捞起,晕开了结局当《青花瓷》的旋律在脑海中响起,你对“釉色”、“天青色”、“鱼肚白”、“黛色”等了解多少呢?中国古代服饰中所使用的颜色又有什么讲究呢?

1.jpg

科普时间——汉服色彩大赏!不同朝代的流行色。

2.jpg

中国传统色彩来自于天地万物,也来自于我们古老文明的想象力。中国传统色彩讲究“意”,追求“随类赋彩”、“以色达意”的色彩观念。

在我国古代颜色有正色、间色之分,二者有尊卑、正邪、贵贱之分。

正色是指事物相生相促进的颜色,即原色。古代原色以“阴阳五行”学说中五行,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,分别对应黑、赤、青、白、黄作为色彩象征,称为五色体系。

正所谓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”华夏衣冠也是华夏文明的缩影之一。因此传统服装色彩也主要以原色为主,即青、红、黑、白、黄五色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不同朝代崇尚不同的颜色,这些流行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朝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。如《吕氏春秋》记载:夏代尚黑,商代尚白,周代尚红。

汉服色彩——

汉代受道家黄老之术及儒家思想影响,其服饰往往追求浑然一体的“本质美”。所谓“本质美”就是取之于自然的颜色。

同时,受前朝秦以黑色为尊的理念,汉代服饰的颜色以单色为主,且崇尚黑色。汉人认为深颜色较为尊贵,浅色较为低俗。

因此这一时期的服饰流行色是明度偏低的玄色,赤色,绿色和白色。其中,玄色被认为是众色之母,最为尊贵。

其朝服严格的采用了五原色制度,以青赤(朱)黄白黑为主,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记:“随五时色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”。

根据不同的时节穿着不同的朝服,五色朝服即春青、夏赤(朱)、季夏黄、秋白、冬黑

此外,这一时期的民众所穿衣物以灰色为主,多为褐色、灰蓝色、灰色等。

3.jpg

4.jpg

5.jpg

汉服色彩——

杜甫《丽人行》有言:“绣罗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银麒麟。”

唐朝服饰文华繁荣,从唐代出土的实物中,吐鲁番丝织物的颜色高达二十多种。

其经济、政治、科技、军事等的空前发达促进了服饰的演变,思想的开放也让服饰更为新奇,风格多样。

唐代服饰风格华贵典雅,色彩明快鲜艳,花纹纤细繁复,采用明艳的对比色进行搭配,展现了唐代包容开放的时代特征。

其服装颜色以绯红,明黄,绛紫,青绿最为流行。《旧唐书志》载:“合裤袄子,朱、紫、玄、黄,各任所好。”

绯红色是唐时最流行的颜色,且常常与间色的绿色进行搭配,形成巨大反差。

绛紫色一直以来都是贵族专用的颜色。它艳丽明快,赏心悦目,同时又高贵典雅、不落俗套,为唐代的贵女所喜爱,常被用于服装搭配中。

6.jpg

7.jpg

8.jpg

汉服色彩——

宋代作为中国古代又一高度繁荣时期,其所流行的颜色与唐代大不相同。

受到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政治思想理念影响,宋代极其压抑人的个性,对外表现出的大多是人性格中的内敛与含蓄。

因此宋人对服饰颜色的约束也推到了极点,宋代服饰颜色拘谨、保守,色彩淡雅恬静,连使用色彩中最为艳丽的红色时,也多用淡红。宋代服饰的色彩特点是质朴素雅,色彩亮度高,纯度低,强调色彩搭配的协调一致。

因此这一时期的服饰流行色为淡红,珠白,淡蓝,浅黄。

同时,宋代的朝服等级制度更为明显。官服穿着制度森严。

宋代九品官以上用青色;七品官以上用绿色;五品官以上用朱色;三品官以上用紫色(此制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改变)。

同时,职位较高的官员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,以此物加以高低的区别。

9.jpg

10.jpg

汉服色彩——

明代崇尚儒家“礼乐仁义”的道德思想,把五色与“仁、德、善”相结合,定为正色,是尊卑、等级的象征。

明代所崇尚的颜色较为浓艳,大红、宝石蓝、葡萄紫和草绿在明代较为流行。

经过了历代的演变,明代服饰取长补短,突出儒学,上承周汉,下取唐宋,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,是华夏衣冠的典范。

明代服饰总体特点是:讲究色彩搭配,风格华贵端庄,色彩层次感强。

11.jpg

12.jpg

13.jpg

千年流转,汉服的色彩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特色,反映着时代的点点,展现着中国魅力。

时至今日,现代汉服的色彩运用虽然已经不再拘泥于中国古代的地位影响,不再受科技限制,但是也依然遵循着色彩协调一致的原则,保留了汉服的典雅、庄重、和谐与飘逸之美。

同时,现代汉服不断融入现代审美和艺术美感,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汉服,达到了古衣新穿的效果。

在生活中,我们常见到色彩清新淡雅,具有时代色彩特征的汉服;同时也能见到撞色新奇,色彩丰富,搭配前沿,符合现代人着装特点和审美的汉服。

现代汉服在继承传统汉服色彩的基础上,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审美体系、制作工艺和时尚体系不断发展,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传承。